#index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的病毒。
光学显微镜下噬菌体肉眼不可见,在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有三种基本形态,即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呈六边形立体对称,由蛋白质衣壳包绕核酸组成;尾部是一管状结构,由内部中空的尾髓和外面包裹的尾鞘组成,尾鞘具有收缩功能,可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宿主菌细胞内;尾部末端有尾板、尾刺和尾丝,尾板内可能含有裂解宿主菌细胞壁的溶菌酶;尾丝为噬菌体的吸附器官,能识别宿主菌体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头部和尾部连接处有尾领和尾须,尾领与头部装配有关,某些噬菌体尾部很短或缺失。
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为2~200kbp。蛋白质构成噬菌体的头部衣壳与尾部,包括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和尾丝,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为 DNA或 RNA,据此可将菌体分成 DNA 噬菌体和 RNA 噬菌体两大类。
大多数 DNA 噬菌体的核酸为
多数 RNA 噬菌体的核酸为
有尾噬菌体的核酸均为线状 dsDNA,无尾噬菌体的核酸为环状 ssDNA 或线状 ssRNA。
某些噬菌体的基因组中含有异常碱基,如大肠埃希菌T偶数噬菌体无胞嘧啶,而代之以5-羟甲基胞嘧啶与糖基化的5-羟甲基胞嘧啶; 某些枯草芽胞杆菌噬菌体的 DNA无胸腺嘧啶,而代之以尿嘧啶或5-羟甲基尿嘧啶。由于这些异常碱基不会出现在宿主菌基因组中,因此可作为噬菌体 DNA 的天然标记。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宿主菌,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无效。
噬菌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加热70°C,30分钟仍不失活,也能耐受低温。大多数噬菌体能抵抗乙醚、三氯甲烷和乙醇,在5g/升汞和5g/苯酚中,经3~7天不丧失活性,而在过饱和氯化钙溶液中,保持数年不失活。但对紫外线和X 射线敏感,一般经紫外线照射10~15 分钟即失去活性。
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体裂解宿主菌可使混浊菌液变澄清;而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称为噬斑(plaque)。每个噬斑即一个噬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s,PFU),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计数平板上噬斑数可推算出样品中活噬菌体的数量,通常以 PFU/ml 表示。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的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温和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lysogeny)。
由此可知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溶原性细菌因携带前噬菌体,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生物学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I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可使某些细菌发生毒力变异或免疫原性变异。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制,是因为携带白喉毒素基因 tox 的β-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白喉棒状杆菌后,可将tox 基因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使其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成有毒株。另外,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溶素,以及沙门菌、志贺菌等抗原结构和血清型别均与溶原性转换有关。若这些溶原性细菌失去相应的前噬菌体,其产生相关毒素的能力也随之消失。
溶原性细菌具有抵抗同种或有亲缘关系噬菌体重复感染的能力,使宿主菌处在一种噬菌体免疫状态。这种免疫性不同于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突变,这种抗性可使噬菌体不能吸附于细菌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当溶原性细菌失去其前噬菌体,则有关性状亦随之消失。
某些噬菌体仅作非复制状态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存在于宿主菌中。当细菌繁殖时,噬菌体的基因组不对称地分配到子代细菌中的现象,称为假溶原性(pseudolysogeny)。假溶原性是噬菌体免受环境中理化因素影响的保护机制,通常在不利环境中形成,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噬菌体就能进入溶原性或溶菌性周期。
能在宿主菌的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或烈性噬菌体(Iytic phage)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 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或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称为噬斑(plaque)。每个噬斑即一个噬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s,PFU),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计数平板上噬斑数可推算出样品中活噬菌体的数量,通常以 PFU/ml 表示。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的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温和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lysogeny)。
溶原性细菌因携带前噬菌体,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生物学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Iysogenic conversion)
某些噬菌体仅作非复制状态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存在于宿主菌中。当细菌繁殖时,噬菌体的基因组不对称地分配到子代细菌中的现象,称为假溶原性(pseudolysogeny)。假溶原性是噬菌体免受环境中理化因素影响的保护机制,通常在不利环境中形成,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噬菌体就能进入溶原性或溶菌性周期。
霍乱毒素、肉毒毒素、大肠埃希菌志贺毒素、白喉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的基因位于前噬菌体上的基因位于前噬菌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