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分为两型:HIV-1 和 HIV-2。HIV-1 是导致AIDS的主要病原,因此目前关于HIV的了解主要来自对HIV-1 的研究。HIV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垂直感染等方式传播,病毒感染后损伤机体免疫系统,最终并发各种致死性的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

目前 HIV/AIDS 在我国流行的特点是

  1. 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恋的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
  2. 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
  3. 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AIDS 死亡人数增加。

生物学性质

HIV 呈球形,直径约100~120nm,有包膜,核衣壳二十面体(衣壳蛋白,P24),病毒颗粒中含有2条相同的单正链 RNA。病毒颗粒表面的刺突为包膜糖蛋白8p120和跨膜糖蛋白 gp41,核衣壳与包膜之间为基质蛋白(MA,P17)。病毒颗粒还含有病毒复制不可或缺的逆转录酶(RT)、整合酶(IN)和蛋白酶(PR)(图33-1)。
HIV 的gp120糖蛋白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决定病毒的亲嗜性,可诱生中和抗体。HIV的gP120 具有五个可变区和多个恒定区,与受体CD4分子结合的结构域位于恒定区,而与辅助受体(CXCR4 或CCR5)的结合域位于可变区3(V3)。V3区也是HIV-1 的主要中和域,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免疫逃逸。8p41为跨膜糖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相比 gp120变异较少。根据对辅助受体(co-receptor)的偏好性,HIV-1 分为T淋巴细胞嗜性(X4,CXCR4偏好),巨噬细胞嗜性(R5、CCR5偏好)和双嗜性(X4/R5)。
Diagram of the HIV virion.png

基因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