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性状

#G #严格厌氧
破伤风梭菌(C. tetani) 广泛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的粪便中。
疾病:破伤风(tetanus) /ˈtet.ən.əs/

菌体细长,0.5μm * (4~8)μm,革兰氏染色阳性。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drumstick),为该菌典型特征。严格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血平板上,37°C培养 48小时,形成的菌落较大、扁平、边缘不整齐,似羽毛状,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徙扩散,有B溶血环。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通常 100°C 1小时,芽胞可被完全破坏;但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破伤风梭菌.png
最早于 2003年完成了破伤风梭菌 E88菌株全基因测序,其基因组大小约2.8Mb,G+C(%)含量为28.7%,共有2643个可读框以及携带3个前噬菌体基因。编码毒力的基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的基因tetX 及其调节基因 tetR等, 均位于一个大小74kb、有83个可读框的质粒上。
至今共有46 株菌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揭示毒力基因在不同菌株间均较为保守

致病性

致病条件

破伤风梭菌芽胞由伤口或脐带残端侵人人体,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局部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以利于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并在局部繁殖并产生毒素。易造成伤口局部厌氧微环境的因素有: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

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不侵入血液。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

  • 破伤风痉挛毒素

其它毒力因素

其他毒力因素包括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等,由染色体基因编码,前者可促进细胞膜(含胆固醇)裂解;后者有利于细菌在伤口定植和血液凝固。

  • 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促进细胞膜(含胆固醇)裂解
  • 纤连蛋白结合蛋白——有利于细菌在伤口定植和血液凝固。

所致疾病

  1. 破伤风
    1. 全身型
    2. 局限型
  2. 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

分为全身型和局限型,全身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全球每年约100万病例。潜伏期一般7~8天,多数在外伤后三周内发病。潜伏期长短,与芽胞侵人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有关。全身的肌肉群均可受累。早期典型的症状是咀嚼肌痉挛所造成的苦笑面容和牙关紧闭,逐步出现持续性背部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外界因素如光、声、触碰等刺激可诱发阵发性痉挛,发作时, 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头频频后仰,但神志清楚。重症病人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波动、心律不齐和因大量出汗造成的脱水。死亡率高达52%。局限型少见且症状相对较轻,仅以受伤部位或邻近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为主,预后较好。

新生儿破伤风

主要是因为分娩时使用不洁器械剪断脐带或脐部消毒不严格,破伤风梭菌芽胞侵入脐部所致。一般出生后4~7天发病,俗称“七日风” “脐风”或“锁口风”。早期出现哭闹、张口和吃奶困难等症状,有助于诊断;进展的症状与全身型破伤风相同,死亡率介于 3%~88%。

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

机体对破伤风的免疫主要依靠体液免疫,即抗毒素对毒素的中和作用。然而,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极少量毒素即可致病,但如此少量的毒素尚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故病后一般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进行人工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临床上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原则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尽管不会人传人,病人仍应单独隔离在暗室中,避免受到刺激。遵循中和毒素、清除细菌、控制症状和加强护理的原则,对降低死亡率极力重要。

  1. 中和毒素:一旦毒素与神经细胞受体结合,抗毒素就不能中和其毒性作用。因此,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肌内注射3000~10 000IU;或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剂量为2万~5万IU,静脉滴注。TAT 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注射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测试有无超敏反应,必要时可采用脱敏注射法。
  2. 清除细菌: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和甲硝唑,以杀灭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
  3. 非特异性治疗:如控制痉挛,缓解疼痛,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等。

预防措施

破伤风是可预防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处理伤口:伤口应及时清创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并用3%过氧化氢冲洗。
  2. 人工主动免疫:我国采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组成的百白破三联疫苗(DTaP),对3~5个月的儿童进行免疫,可同时获得对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这三种感染病的免疫力。计划免疫程序为婴儿出生后第3、4、5个月连续免疫3次,2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以建立基础免疫。易感成人或外伤后,在基础免疫基础上可再加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1次,血清中抗毒素滴度在3~7天内即可迅速升高。
  3. 人工被动免疫: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肌内注射TAT或TIG 作紧急预防。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