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于 1950年从日本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自然界中,该菌主要存在于海水中以及鱼类、贝壳类等海产品中。引起食物中毒,感染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首要因素。
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是其嗜盐性(halophilic),以含35g氯化钠的培养基最为适宜,无盐不能生长,但 NaCI浓度高于80g也不能生长。在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快,代时为8~12 分钟。在TCBS 平板上可形成中等大小、圆形、不分解蔗糖的蓝绿色S型菌落。
进食烹饪不当的海产品(包括螃蟹、虾、贝类、牡蛎和蛤类等)、盐腌制品以及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本菌后,均可经口感染致病,也可引发食物中毒,常年均可发生,是东南亚、日本以及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
潜伏期5~72小时,平均17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低热,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血水样。一般为自限性,平均2~3天恢复。严重腹泻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伤口接触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水可引起表面创伤感染和蜂窝织炎,严重感染或伴有肝病、糖尿病或酒精中毒者的病例,细菌可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