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溶血-部分溶血

按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与否分为3类: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 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 α溶血,故亦称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us)。这类链球菌多为机会致病菌。
  •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
  • 肠球菌属,通常为非溶血性或偶见溶血

β溶血-完全溶血

  • 在血琼脂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可作为初步鉴定菌种的依据。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 2~4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亦称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见Nagler反应

  • 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

    Kanagawa phenomenon
    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 KP)

    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含羊、兔或马等血液)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95%从腹泻病人中分离到的菌株在含高盐(7%)、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 D-甘露醇作碳源的我妻琼脂(Wagatsuma agar)平板上可产生完全透亮的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 KP), KP+ 菌株为致病性菌株。有O抗原和K抗原,可据此进行分群和型,O抗原已发现13群,K抗原有69型,血清型别按照O:K的顺序命名,如O3:K6。
    本菌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不耐热,90°C处理1分钟即被杀死;不耐酸,1%醋酸或50%食醋作用1分钟死亡。

  • 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窄β溶血环/大β溶血环

  • 破伤风梭菌(C. tetani):有β溶血环

  • 肺炎支原体:对豚鼠红细胞呈β溶血

  • 窄食单胞菌属

  • 李斯特菌属:窄β溶血环

γ溶血-不溶血

  •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non-hemolytic streptococcus)。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一般不引起人类疾病。

医学常见的链球菌.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