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性状

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俗称肺炎球菌。1881 年,由路易斯•巴斯德首次从一狂犬病病人的唾液中分离。该菌常寄居于健康人的鼻咽腔中,血清型多,是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1. 形态与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体呈矛头状, 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在痰液、脓汁、肺组织病变中亦可呈单个或短链状。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图9-5)。无鞭毛, 无芽胞。
  2.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的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溶血环。肺炎链球菌能产生自溶酶。培养超过48小时,该酶使平板培养菌落中的菌体溶解,菌落中央下陷呈肚脐状;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初期呈混浊生长,稍久自溶酶使细菌自溶,培养液渐变澄清。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等活性物质激活,从而促进培养物中菌体的溶解,即胆汁溶菌试验。可借助这些特性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3. 生化反应 肺炎链球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4. 抗原结构与分类(1)荚膜多糖抗原:根据荚膜抗原不同,肺炎链球菌可分为90多个血清型。其中有20多个型可引起疾病。
    (2)菌体抗原:G多糖具有种特异性。宿主血清中的G反应蛋白(CRP)可沉淀肺炎链球菌的C 多糖。M 蛋白具有型特异性,产生的抗体无保护作用。
  5.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荚膜株抗干燥能力较强,在干痰中可存活1~2个月。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1)荚膜: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当有荚膜的光滑(S)型细菌失去荬膜成粗糙(R)型时,其毒力减低或消失。
(2)肺炎链球菌溶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结合,导致膜上出现小孔,可溶解羊、兔、马和人的红细胞;还能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引起发热、炎症及组织损伤。
(3) IgA1 蛋白酶:能破坏分泌型IgA介导的黏膜免疫。

所致疾病

仅在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或共同感染等因素致呼吸道异常或受损伤时,肺炎链球菌才会引起感染,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成人肺炎多数由1、2、3型肺炎链球菌引起。儿童的大叶性肺炎以第14 型最常见。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等。

(三) 免疫性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可建立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痰液、脓汁、血液或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若发现典型的革兰氏阳性、具有荚膜的双球菌存在,即可作初步诊断。血液或脑脊液须先经血清肉汤增菌后,再在血平板上分离培养。血琼脂平板上,肺炎链球菌菌落周围有α草绿色溶血环,常用以下方法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1. 胆汁溶菌试验 肺炎链球菌菌液中加入胆汁或 100g/去氧胆酸钠,37°C10分钟细菌溶解溶液变清,为阳性。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阴性。
  2. Optochin 敏感试验 将待试细菌涂布于血琼脂平板表面,再取直径6mm 无菌滤纸片在1:2000的Optochin 溶液中浸湿,置于平板涂菌处;37°C.48小时后,观察抑菌圈的大小。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常在20mm 以上,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于 12mm。
  3. 英膜肿胀试验 将待试细菌和抗肺炎链球菌荚膜的抗体反应后,显微镜下可见荚膜明显肿胀,为阳性,可用于快速诊断。

(五) 防治原则

对儿童、老人和慢性病病人,推荐接种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预防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有较好效果。我国已有多价荚膜多糖疫苗。肺炎链球菌感染可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在治疗前应做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