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Outer membrane)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不对称的双层膜结构。外膜内层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但其外层则为脂多糖结构,与对称结构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差异。

  1. 脂蛋白:脂蛋白位于肽聚糖层和脂质双层之间,其蛋白质部分与肽聚糖侧链的DAP相连,其脂质成分与脂质双层非共价结合,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 脂质双层:脂质双层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双层膜,为外膜的内层,类似细菌的细胞膜,但几乎不含酶类。脂质双层内镶嵌的蛋白质称为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具有选择通透性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有的孔蛋白(porin),如大肠埃希菌的OmpF、OmpG,允许水溶性分子(分子量≤600)通过;有的为诱导性或去阻遏蛋白质,参与特殊物质的扩散过程;有的噬菌体、性菌毛或细菌素的受体。
  3. 脂多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外膜的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G- 菌的细胞壁脂多糖具有毒性,也称为内毒素(endotoxin)。
    • 脂质 A (Lipid A):位于LPS的内层,是一种糖磷脂,由磷酸化的葡萄糖胺双糖单元组成,其上连接着几种长链脂肪酸,其中β-羟基豆蔻酸是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共有的。脂质A 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 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位于脂质A的外层,由己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庚糖、2-酮基-3-脱氧辛酸(2-keto-3-deoxyoctonic acid,KDO)、磷酸乙醇胺等组成,经KDO 与脂质A共价连接。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 特异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在脂多糖的外表,是由多个寡聚糖(3~5个单糖)重复单位构成的多糖链,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因其多糖中单糖的种类、位置、排列和空间构型各不相同所致。特异多糖如果丢失,细菌即丧失O抗原,同时从光滑型(smooth type, S type)变为粗糙型(rough type,R type))。

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 LOS)

少数G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的LPS结构不典型,其外膜糖脂含有短链分枝状聚糖,称为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是这类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LOS与哺乳动物细胞膜的鞘糖脂成分相似,从而细菌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识别。

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

在G- 菌细胞膜和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约占细胞体积的20%~40%,称为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该间隙含有多种水解酶,例如蛋白酶、核酸酶、碳水化合物降解酶及作毒力因子的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 β-内酰胺酶等,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外膜的功能及医学意义

① 纳泄作用——选择性通透代谢物质
② 屏障作用——防止药物等毒性物质入内
③ 致病作用——LPS的脂类A有毒性作用
④ 抗原作用——特异多糖可分型、鉴定细菌
⑤ 受体作用——有噬菌体、性菌毛和细菌素的受体

相关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