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不对称的双层膜结构。外膜内层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但其外层则为脂多糖结构,与对称结构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差异。
少数G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的LPS结构不典型,其外膜糖脂含有短链分枝状聚糖,称为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是这类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LOS与哺乳动物细胞膜的鞘糖脂成分相似,从而细菌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识别。
在G- 菌细胞膜和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约占细胞体积的20%~40%,称为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该间隙含有多种水解酶,例如蛋白酶、核酸酶、碳水化合物降解酶及作毒力因子的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 β-内酰胺酶等,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① 纳泄作用——选择性通透代谢物质
② 屏障作用——防止药物等毒性物质入内
③ 致病作用——LPS的脂类A有毒性作用
④ 抗原作用——特异多糖可分型、鉴定细菌
⑤ 受体作用——有噬菌体、性菌毛和细菌素的受体
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和特异多糖(种特异性)构成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不对称的双层膜结构。外膜内层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但其外层则为脂多糖结构,与对称结构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差异。
特异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特异多糖如果丢失,细菌即丧失O抗原,同时从光滑型(smooth type, S type)变为粗糙型(rough type,R type))。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外膜的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G- 菌的细胞壁脂多糖具有毒性,也称为内毒素(endotoxin)。
在G- 菌细胞膜和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约占细胞体积的20%~40%,称为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该间隙含有多种水解酶,例如蛋白酶、核酸酶、碳水化合物降解酶及作毒力因子的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 β-内酰胺酶等,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