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方法:成对排列、链状排列、葡萄串状排列……
形态报告内容:形态、染色性、排列方式
在营养丰富的人工培养条件下,细菌呈浮游状态,按其外形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在自然界及人和动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菌黏附在无生命或有生命的物体表面,以生物被膜(biofilm, BF)的形式存在。
细菌具有典型的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其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是所有细菌细胞都具有的,为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和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共有成分——肽聚糖
三层结构
回复:初次形成,去除影响因素后可恢复
多次传代后不易回复
致病:有一定的致病性
药敏:改变(治疗)
主要内容物
鞭毛(flagella)是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具有鞭毛,少仅1~2根,多者达数百根。
F+ -> F-
无性菌毛者称为 F- 菌
接合(conjugation)
四肽侧链中变化最大的是第3位氨基酸,大多数G-菌为 DAP;多数G+菌则是L-赖氨酸,但也有DAP 或其他L-氨基酸。
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和特异多糖(种特异性)构成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不对称的双层膜结构。外膜内层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但其外层则为脂多糖结构,与对称结构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差异。
特异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特异多糖如果丢失,细菌即丧失O抗原,同时从光滑型(smooth type, S type)变为粗糙型(rough type,R type))。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外膜的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G- 菌的细胞壁脂多糖具有毒性,也称为内毒素(endotoxin)。
在G- 菌细胞膜和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约占细胞体积的20%~40%,称为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该间隙含有多种水解酶,例如蛋白酶、核酸酶、碳水化合物降解酶及作毒力因子的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 β-内酰胺酶等,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细胞膜含有的多种酶类参与细胞结构(如肽聚糖、磷脂、鞭毛和荚膜等)的合成。其中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转肽酶或转糖基酶),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称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PBP),PBP 分子结构改变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
中介体(mesosome):细胞膜向内折叠形成,又称拟线粒体(chondroid)
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L-型可回复为具有细胞壁的细菌,有些则不能回复,其决定因素为L-型是否含有残存的肽聚糖作为再合成的引物。
多为细菌细胞贮存营养的形式
由多糖组成的荚膜或黏液层也称为糖萼(glycocalyx)
多肽
阳性
如链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红霉素与核糖体的50S 亚基结合,均可干扰其蛋白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