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 细菌对宿主致病的能力称为细菌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
  • 能导致宿主致病的细菌称 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
  •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宿主体内的寄居部位发生改变宿主免疫防御能力下降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 致病菌和机会致病菌统称为病原菌(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称非病原菌(non-pathogen)
  • 同种致病菌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宿主并引起感染的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因而在健康人体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称为人体细菌群(bacteriota);传统上将细菌群又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特定条件(如菌群失调) 下可能会成为机会致病菌。
    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的过程。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称免疫防御。在宿主抗感染免疫的压力下,微生物还会产生免疫逃逸现象,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因此,微生物对机体的致病性与机体对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构成了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对矛盾力量的消长决定着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可用毒力(virulence)来表示。细菌毒力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与毒力相关的物质很多,通常统称 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主要包括侵袭力、毒素、体内诱生抗原和超抗原等。毒力因子的编码基因可以散在分布于致病菌的基因组中,也可以在致病岛(pathogenic island,PAI)或毒力岛(virulence island)簇集存在。测定细菌毒力的指标常采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so)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so)。L.Dso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细菌数量或最小毒素剂量,IDso则是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最小细菌数量。细菌毒力越强,LDso或 IDso数值越小。毒力受致病菌种类、动物模型或寄生宿主的易感性,或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等因素影响。

Possible questions

Faq
Faq
Faq
Faq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