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产生抗菌药物的生物来源、抗菌谱或作用机制等进行分类。
β-内酰胺类(β-lactam)该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β-内酰胺环。改变其分子侧链则可形成多种衍生物,因此种类较多。主要包括:
抗菌药物必须对病原菌具有选择性的杀灭或抑制作用(特异性和有效性),对病人机体造成最小影响(安全性)。抗菌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药靶(drug target)实现的,药靶是指抗菌药物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特定靶位。根据对病原菌作用的靶位不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损伤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等四类。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既是临床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治疗的前提,也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
细菌可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即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一般指细菌随时间进展而进化出能够抵抗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性能。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前者是指遗传因素,而外因主要是临床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等,涉及细菌的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和药物作用等诸多方面,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来源于细菌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或天然缺乏药物作用的靶位,可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且始终如一,可以预测。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阳止药物到达靶位,导致这类细菌较革兰氏阳性菌更易对多种药物固有耐药,如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耐万古霉素;缺乏药物作用靶位也是固有耐药性之一,如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具有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细菌 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转化及转座等。可发生于染色体 DNA、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在野生型敏感菌群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有: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染色体耐药基因的自发突变频率和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等。
(1)R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其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质粒能编码多种酶,对多数抗菌药物进行生化修饰而使之钝化。一种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性基因,通过细菌间接合等方式将耐药质粒转移到敏感菌中使之耐药。环境中抗菌药物形成的选择性压力,造成敏感菌被杀灭或抑制,而耐药菌乘机繁殖,有利于耐药质粒的传播和扩散。
(2)转座子的介导:转座子在细菌或其他生物的基因组(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等)中跳跃移动, 加速了耐药性的进化,扩大了耐药性传播的宿主范围,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3) 整合子的介导:在同一类整合子上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在多重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至关重要。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生物膜形成和细菌自身代谢状态的改变等。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是由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一类酶。钝化酶通过水解或修饰,使药物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细菌能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数量,导致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改变,影响药物的结合,使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用靶点和/或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正常。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导致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能产生一种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2a,对所有B-内酰胺类具有低亲和性。
药物必须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后,才能发挥抗菌效能。细菌的细胞壁阻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药物的抗菌效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例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要比其他草兰氏阴性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发现数十种细菌的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即外排泵(efflux pump),可将不同种类药物同时泵出,使菌体内的药物浓度下降,是细菌多重耐药性发生的重要机制。细菌的分泌系统具有外排功能,其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细菌的耐药性相关。
生物被膜(BF)形成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机制包括:
细菌的耐药表型是细菌耐药机制的外在表现,按细菌耐受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分为四类(结核分枝杆菌有其特殊性,该菌的耐药表型分类见第十四章)。
(一)单耐药性(single-drug resistance, SDR) 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等。
(二)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当细菌对三类(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时,则称为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三) 广泛耐药性(extremely drug resistance, XDR) 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如革兰氏阴性菌仅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四)泛耐药性(pan-drug resistance,PDR) 细菌对所有分类的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包括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已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威胁。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播散,造成现存有效抗菌药物不断失效,逐步限制着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从全健康(One Health)的理念出发,开展全球性合作,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监测,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对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简称药敏试验,即检测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试验。细菌耐药性的程度通常利用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小(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抑菌圈直径来判定;具体判定指标为折点(breakpoint)。折点是指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定敏感、中介或耐药的 MIC或抑菌圈直径的数值。当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大于和等于(或MIC值小于和等于)这种药物对该种细菌标准菌株或参考菌株的敏感折点时,则判定该菌株对该药物敏感(susceptible,S);如抑菌圈小于和等于(或MIC值大于和等于)耐药折点时则为耐药(resistant,R),介于敏感和耐药折点之间,则为中介(intermediate, I)。药敏试验常用的方法如下:
细菌可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即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一般指细菌随时间进展而进化出能够抵抗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性能。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是由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一类酶。钝化酶通过水解或修饰,使药物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