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遗传(heredity)和变异(variation)是细菌的基本属性。遗传是指亲代的特性可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以保证物种的稳定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在性状上出现差异,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并促使其产生变种或新种,有利于物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基因(gene)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菌基因组(genome)是细菌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构成细菌的基因型(genotype),决定其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致病性、免疫性、耐药性等生物学性状。在特定外界环境中,细菌生长中所表现的形态、生理特征等性状总和,称为表型(phenotype)。细菌同种间的相似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由其基因型决定,但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菌,在不同条件下也可呈现不同表型。
细菌的变异可分为遗传型变异(genetic variation)和非遗传型变异两类。前者是细菌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稳定传代,也称为基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后者是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所引起的性状变异,遗传物质未改变,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子代,也称为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
与真核细胞相比,细菌基因组相对比较简单。一旦基因发生变异,相应的表型也会很快发生改变,加之细菌新陈代谢与生长繁殖迅速,短期内即可观察到生物特性的变异。随着细菌基因组的不断解析及功能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极大促进了细菌致病机制与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快速诊断和疫苗研发的进展。因此,认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 DNA 碱基对的置换、插人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变化,分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及多点突变。碱基置换包括转换(transition)和颠換(transversion),前者是嘌呤-嘌呤或嘧啶-嘧啶的相互交换,后者是嘌呤-嘧啶或嘧啶-嘌呤的互换。碱基置换后可以出现沉默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通常指较长的碱基序列减少或增加,可导致移码突变;多点突变往往涉及染色体重排、倒位(inversion)、重复(duplication)或缺失。
当细菌 DNA受损时,菌细胞内存在的DNA 修复系统能有效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 阻止突变发生,将损伤降为最小,这套修复机制对维持细胞的生命非常重要。但损伤修复本身也会出现错误,如对损伤 DNA 片段进行切除修复时可能附带将正常 DNA序列一起切掉;DNA 严重受损时的SOS 反应,会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 DNA聚合酶,虽能在损伤部位进行复制但却会出现较多差错。这些 DNA损伤错误修复均可造成细菌变异。
从自然界分离的未发生突变的菌株称野生型(wild type ),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发生某一性状改变的菌株称突变型(mutant type)。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
指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并与受体菌的基因进行整合,使受体菌得供体菌某些遗传性状的过程。HGT 可发生在亲缘、远缘甚至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之间。相对于基因的垂直转移, HGT 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加速了细菌基因组的进化,促使细菌获得更多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产生新型病原菌和流行亚型。
感受态细菌常表现为表面带正电荷、表达 DNA 结合蛋白、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特点,一般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后期,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如肺炎链球菌感受态就出现在其对数生长后期,可维持40分钟。
外源性 DNA 黏附于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细胞表面,其 dsDNA 中的一条链被降解消化,产生的能量促使另一条互补链进入受体菌。进人的单链 DNA与受体菌染色体的同源部位发生重组,形成异源双链区。随着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一个保持原受体菌的性状,另一个则成为带有供体菌性状的转化细菌。
接合作用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
自染色体上脱离的F质粒有时会携带整合位点相邻的染色体 DNA 片段,被称F'质粒。
有时,少数F质粒亦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染色体一起复制,整合后的细菌能通过接合方式高频率转移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基因,被称为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 Hfr)。
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 |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 |
---|---|---|
定义 | 噬菌体在成熟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错误,将宿主菌的任意染色体片段或质粒 DNA 随机装入噬菌体内,并转导至其他细菌。 | 温和噬菌体在从宿主菌染色体切离时发生错误,携带其整合位点附近的宿主菌染色体片段,并将其转导至其他细菌。 |
噬菌体类型 |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均可介导普遍性转导。 | 仅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
DNA 包装机制 | 噬菌体装配过程中随机误装宿主菌 DNA,任何供体菌的 DNA 片段都有可能被转导。 | 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切离时发生错误,仅携带前噬菌体两侧紧邻的宿主菌基因片段。 |
转导 DNA 的范围 | 随机,供体菌的任何 DNA 片段均可被转导。 | 局限于前噬菌体整合位点两侧的宿主菌基因。 |
发生概率 | 大约每 (10^6) 至 (10^8) 次装配中发生一次错误。 | 切离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较低,约为 (10^{-6})。 |
转导结果 | 1. 完全转导:供体菌 DNA 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中,并稳定遗传。 2. 流产转导:供体菌 DNA 片段在受体菌中游离,不能复制或传代。 |
转导的供体菌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中,并表达出新的遗传性状。 |
主要功能 | 1. 基因多样性增加。 2.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中耐药性基因传递的主要方式,通常发生在同种细菌之间。 |
1. 转导供体菌的特定基因(如代谢相关基因)至受体菌。 2. 常涉及噬菌体整合位点附近的特定基因(如大肠杆菌的 gal 或 bio 基因)。 |
该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为受试菌,通过检测细菌的诱发突变率,对可疑致癌物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