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形态细长,呈弧形、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革兰染色阴性。运动活泼,一端或两端有单鞭毛。
无芽胞,无荚膜。微需氧,需在5%0,或10% CO,和85% N,的环境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42°C, 因在此温度培养时,粪便中其他细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而起到选择作用。营养要求高,粪便标本可选用CCDA 活性炭无血液培养基(CSM)或哥伦比亚血琼脂(Campy CVA)等选择培养基。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氧化酶阳性。马尿酸盐水解试验是区分空肠弯曲菌和其他弯曲菌的主要试验。

抵抗力较弱。培养物放置4°C冰箱中很快死亡,56°C 5分钟即被杀死。干燥环境中仅存活3小时,培养物放室温可存活2~24周。

目前已有超过2600株空肠弯曲菌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该菌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67Mbp,编码约1651 个蛋白,G+C(%)含量约为3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空肠弯曲菌是散发性细菌性胃肠炎最常见的菌种之一。该菌常通过污染的饮食、牛奶、水源等传播。在发展中国家,50%以上感染由污染的鸡肉而引起。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秋季多见。由于空肠弯曲菌对胃酸敏感,经口食入至少10^4个细菌才有可能致病。
空肠弯曲菌的致病作用与其侵袭力和毒素有关。细菌在小肠上部借鞭毛侵袭运动到达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经菌毛定植于细胞。细菌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细菌裂解释出内毒素,引起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痉挛性腹痛、腹泻、血便或果酱样便,量多;头痛、不适、发热。通常该病自限,病程5~8天。此外,空肠弯曲菌感染后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和反应性关节炎等。
机体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能通过调理作用和活化补体等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灭细菌及补体的溶菌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可用粪便标本涂片、镜检,查找革兰阴性弧形或海鸥状弯曲菌,或用悬滴法观察鱼群样运动或螺旋式运动。分离培养可直接选用含多黏菌素 B 和万古霉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于42°和 37°C微需氧环境下培养 48~72小时。PCR法可直接检出粪便中的弯曲菌特异性DNA。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主要是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加强人、畜、禽类的粪便管理。本菌感染轻症病人一般不需要治疗,如需治疗可用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